土家族姑娘哭嫁的喜与悲 |
來源:張家界旅遊網 | 作者:hnzjjcits.com | 編輯:www.hnzjjcits.com | 訪問次數:次 |
|
姑娘出嫁,为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本应充满幸福、欢乐的气氛。然而,旧时湘西、湘南、鄂西、川西(成都等地)、黔东(铜仁、凯里一带)诸地,却流行着一种与之完全相反情调的古老婚俗——“哭嫁”。也就是在姑娘“出阁”之前,不但新娘本人哭得很伤心,像泪人一般;而且,新娘的母亲、姐妹以及姑妈、姨妈、舅妈及其他交往较多的女友,都要陪着新娘哭。湘西土家族哭嫁的风俗尤为普遍、浓厚,不但哭嫁的时间较长(少则十来天,多达个把月),而且哭嫁歌也保存得古朴、完整。 姑娘出嫁为什么要哭?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哭?这是一种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婚俗事象。 俗话悦:“人不伤心不落泪。”姑娘出嫁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在旧式婚姻制度下,女孩(尤其是劳苦大众家庭的女孩)总是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湘西等地的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哭泣,要呼号,哭嫁歌就是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 哭嫁的源起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抗日战争后期,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十天以后,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云云。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貌。好在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斑。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过如此吧!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连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语,却没有列出"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又如流传在重庆江北区三圣乡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妈,我在你奶根脚下长大,费尽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的爸呀我的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着明显的三峡特色,也是三峡民风淳厚的表现。如一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之风现已在大多数地方消失,只在湘西、张家界、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哭嫁片段赏析 湖南湘西居住在张家界的土家族,是保存哭嫁习俗最完整的民族之一。如果在土家族的吊脚木楼采风,土家族妇女一定会将他们记忆中的哭嫁歌和着低婉伤感的声调唱给你听。听到他们那震撼人心的歌唱,你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掉下同情的眼泪。这样就会流传许多哭嫁歌。 一 、土家族哭嫁歌的开场白: 传说邻家嫁女娘 邀呼目伴来商量 三三五五团团坐 你哭一场我一场。 二、 如哭父母的歌:其实出嫁的女儿并不理解父母的心情,她将一肚子的委曲完全倾泻在父母身上,埋怨父母不该把自己嫁出去。 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 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 绩麻纺纱都不会 背柴挑水做不起 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 做人媳妇活受罪 挑不起也要挑了 做不会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压肿了 还满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头磨烂了 还顺不了人家的心。 这日子怎么过呀?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者坝上丢了呢? 丢在泥潭里 还要起个水泡泡哩 丢在岩坝下 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三、骂媒人的歌:媒人在土家族姑娘看来,是搬弄口舌,追求私利的势力小人。所以在哭嫁时总是痛骂媒人一场。好像这一婚姻悲剧的导演全是媒人所为,如果那个姑娘把媒人骂得越厉害,媒人就越高兴。 板栗花开球对球 背时媒人想猪头 豌豆花开英对英 背时媒人想鞋袜。 背时媒人是条狗 这头吃了走那头。 娘家又夸女婿好 婆家又夸嫁妆多。 树上鸟儿骗得多 岩坎猴子骗得走。 骗得我爹点了头 骗得我娘开了口。 随着时代的前进,土家族的婚俗也有了许多变化。婚姻自主已成 了青年男女普遍的要求。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们已失去约束力,哭嫁习俗因而谢谢消失,正如一首民歌唱的 : 高山木叶垒成堆, 问哥会吹不会吹, 哥把木叶吹响了, 只动歌声不动媒。 哭嫁习俗的形成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千百年来,在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上,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先后哭嫁。她们的哭与诉,除了个人的恩恩怨怨以外,还夹杂着一些社会舆论的制约。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哭”得不好的,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为了不让别人指脊梁骨,争一口气,湘西土家族许多地方的女孩长到十一二岁,就会跟着大姑娘去“陪嫁”,专门学“哭嫁”;有些女孩的爹娘甚至花钱请“哭嫁娘”(一种半职业性的哭嫁歌手)上门来,传授“哭”的经验和技艺。所以,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常常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躲在吊脚楼上,或藏在树丛、溪涧,悄悄地摹仿起“哭嫁”来,切磋“哭”的技艺。经过这样奇特的“观摩”演习和勤学苦练,等到她们出嫁的时候,自然就会显露出色的“哭嫁”本领,哭得滔滔不绝而又凄楚动人。 湘西土家族姑娘“哭嫁”诉说的内容,由于世代口头传承,加上一些“哭嫁娘”的积攒和琢磨,因而形成了某些大同小异的口传“本子”——即令人赞叹的民间抒情长诗《哭嫁歌》。以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存的几个“本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这些地方,出名的老“哭嫁娘”比较多,其中丁贤桂、田翠莲等人在80年代还参加过拍摄影视呢。如果到猛峒河风景区旅游,在古镇王村兴许还能看到她们传授的徒子徒孙的“哭嫁”表演呢。 根据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整理出版的三个《哭嫁歌》的“本子”看,这部民间长诗大体上分为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骂媒人、哭嫁妆、哭辞祖宗、哭上轿等10多个部分,长达数千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请听: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土家族哭嫁的流程 未婚男女通过赶“边边场”、山间对歌、木叶传情等方式,男子会向相识或陌生姑娘传送爱的信息,主动展喉歌唱:阿妹家园有棵梅,你家爹妈砍刺围,干围万围围不住,哥变蜜蜂花上飞。如果姑娘有好感,也会和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阿哥是否吹得来,有朝一日学会吹,只用木页不用媒。姑娘以大胆的方式表达给对方.这就初功告成.姑娘得到父母同意后,男方就请媒人穿针引线,并选在一个重大节日里备一块丰厚的带尾巴的腚肉送到准岳母家。女方会热情款待,但对婚事只字不提.男孩回家,如果那块屁股肉只切了一小块,其它连尾巴一同返回,那准没戏了。女方如果全部收下,那意味着好事成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恋人之间的感情升温。男女双方会商量结婚事宜.从这以后,土家姑娘就会偷偷练唱哭嫁歌。 当男方把结婚喜日送给女家,姑娘本应兴高采烈,全家也应笑语欢欣,但出现的却是哭声满堂.这就是哭嫁的开始。从即日起,嫁女在闺房摆桌,邀女性亲朋好友九人围坐四方,自己居中,并领哭唱,同伴接唱.哭嫁主要内容是:追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拜托兄嫂事.哭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的.节奏自由,曲调朴素,语气词特定。 一般情况嫁女事前都偷偷学会了哭嫁词曲。母女对哭的歌词有: 女:娘呀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呀梳把头,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摇白了头。 娘: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女儿去哎娘难留,往后日子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度春秋。 哭嫁也有骂人的,不过不会是真意的,主要是哭骂媒人。哭词大意是:你那背时(不走好运的意思)媒人想挂面(礼品:面条),那背时媒人想猪头,那背时媒人烂嘴巴,那背时媒人烂舌根.媒人呢,听了不但不恼.反而不时插嘴笑唱:燕子大了出花楼,狗崽大了往外走,女儿大了出嫁了.我不烂觜你会磕响头求.一哀一喜,一恼一笑,风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出嫁之日,是哭嫁之极,嫁女哭父母,哭伯叔,哭姑姨,哭姐妹,哭哥嫂,哭闺友,哭梳头,哭上轿,哭辞祖宗,.哭声大作,声泪俱下,哭得悲忉,哭得震憾.哭声也真,哭词也凄。进入男家,哭声仍旧,新郎背新娘入堂拜天地。 哭嫁的水平高低也是衡量姑娘才智和贤惠德淑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土家婚俗有些变化,但哭嫁仍然存在,所不同的是内容变了,严格地说是一个仪式.再说现在哭嫁,新娘所哭对象都会给她一个不小的红包.以期望夫妻恩爱,永远幸福。 |
相關文章 |
|
我要說兩句 |
|
|
|
|
熱門線路推薦 |
|
|
|
|
|
|
|
聯系我們 |
湖南西部(張家界)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旅行社許可證號:L-HUN-08017
電話(Tel): +86 744 8889199
微信(WeChat) :+86 13307447877
手機(Fax):+86 13307447877
傳真(Fax): +86 744 8882218
E-mail: zjjxs@qq.com
地址: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華天城鉑金公寓六樓 |
|
|